KMS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otology,CAS
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/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 | |
其他题名 | CONODONTS ACROSS THE LOWER-MIDDLE ORDOVICIAN BOUNDARY IN THE HUANGHUACHANG SECTION OF YICHANG, HUBEI |
李志宏1; 王志浩2; 汪啸风1; 陈孝红1; 王传尚1; 祁玉平1![]() | |
2004 | |
发表期刊 | 古生物学报
![]() |
ISSN | 0001-6616 |
卷号 | 43.0期号:1.0页码:14-31 |
摘要 | 重点描述宜昌黄花场剖面中/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重要牙形剌共3属、5种和2新种Bergstroemognathus sp.nov.,Baltoniodus tetrachotomus Liand Wang sp.nov.,并对Oepikodus evae带和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分子的首现位置及带的含义进行厘定。作者还在此剖面大湾组下段发现北美中大陆区暖水型牙形刺Tripodus laevis和Protoprioniodus aranda,并确定Tripodus laevis的首现位置在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底界之上0.3m处。Tripodus laevis的首次出现曾提议为中奥陶统的底界的标志(见陈旭等,2000),在宜昌黄花场剖面上Tritodus laevis的首现位置接近Baltoniodus triangularis带底界,对确定中/下奥陶统界线很重要。由于在黄花场剖面可识别出Baltoniodus crassulus-B.gladiatus-B.triangularis演化谱系,作者建议以B.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作为中奥陶统的底界,宜昌黄花场剖面为中/下奥陶统界线的层型剖面。同时,文中将本区的牙形刺带与世界其它地区作了对比。 |
关键词 | 湖北宜昌 中/下奥陶统界线 牙形刺 黄花场剖面 动物 |
收录类别 | CSCD |
语种 | 中文 |
CSCD记录号 | CSCD:1568538 |
文献类型 | 期刊论文 |
条目标识符 | http://ir.nigpas.ac.cn/handle/332004/39373 |
专题 |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|
作者单位 | 1.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 2.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|
推荐引用方式 GB/T 7714 | 李志宏,王志浩,汪啸风,等. 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/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[J]. 古生物学报,2004,43.0(1.0):14-31. |
APA | 李志宏,王志浩,汪啸风,陈孝红,王传尚,&祁玉平.(2004).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/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.古生物学报,43.0(1.0),14-31. |
MLA | 李志宏,et al."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中/下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牙形刺".古生物学报 43.0.1.0(2004):14-31. |
条目包含的文件 | ||||||
文件名称/大小 | 文献类型 | 版本类型 | 开放类型 | 使用许可 |
个性服务 |
查看访问统计 |
谷歌学术 |
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李志宏]的文章 |
[王志浩]的文章 |
[汪啸风]的文章 |
百度学术 |
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李志宏]的文章 |
[王志浩]的文章 |
[汪啸风]的文章 |
必应学术 |
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李志宏]的文章 |
[王志浩]的文章 |
[汪啸风]的文章 |
相关权益政策 |
暂无数据 |
收藏/分享 |
除非特别说明,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
修改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