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|||||||
KMS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aeonotology,CAS
塔里木板块塔中83井—16井区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储层结构 | |
王振宇1; 张云峰1; 杨红强1; 苏东坡1; 张丽娟2; 邓小杰3; 李越3![]() | |
2011 | |
发表期刊 | 高校地质学报 |
ISSN | 1006-7493 |
卷号 | 017期号:004页码:577 |
摘要 | 塔里木板块塔中I号坡折带的塔中83井—塔中16井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地层钻遇厚度170~300m,这套镶边台地型沉积相一般展示为4~5个礁滩复合体叠加旋回,岩相以及之后的岩溶、构造作用是控制圈闭单元形成的决定因素。根据岩芯、薄片及测井的各类指标分析,储集空间类型可划分为溶洞、孔洞、粒内溶孔、铸模孔、粒间溶孔、晶间溶孔、生物格架孔、裂缝等类型;据孔隙结构特征及结合方式可确认孔洞型、裂缝-孔洞型、裂缝型3种比例相当的构建方式。孔隙度、渗透率相对较高的有利储层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靠近塔中I号坡折带的台缘区,与礁滩体建造密集带相吻合。台地边缘外带具有良好的原始岩相基础,经历多期溶蚀改造且充填程度低,储层类型以裂缝-孔洞型和孔洞型为主,属于I,Ⅱ类厚度大的优质储层。而台地边缘内带沿塔中12井—塔中16井区储层类型以裂缝型为主,但后期充填程度较高,多属Ⅱ,Ⅲ类储层。 |
语种 | 英语 |
文献类型 | 期刊论文 |
条目标识符 | http://ir.nigpas.ac.cn/handle/332004/26370 |
专题 |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|
作者单位 | 1.西南石油大学 2.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.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|
推荐引用方式 GB/T 7714 | 王振宇,张云峰,杨红强,等. 塔里木板块塔中83井—16井区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储层结构[J]. 高校地质学报,2011,017(004):577. |
APA | 王振宇.,张云峰.,杨红强.,苏东坡.,张丽娟.,...&李越.(2011).塔里木板块塔中83井—16井区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储层结构.高校地质学报,017(004),577. |
MLA | 王振宇,et al."塔里木板块塔中83井—16井区上奥陶统礁滩复合体储层结构".高校地质学报 017.004(2011):577. |
条目包含的文件 | ||||||
文件名称/大小 | 文献类型 | 版本类型 | 开放类型 | 使用许可 |
个性服务 |
查看访问统计 |
谷歌学术 |
谷歌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王振宇]的文章 |
[张云峰]的文章 |
[杨红强]的文章 |
百度学术 |
百度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王振宇]的文章 |
[张云峰]的文章 |
[杨红强]的文章 |
必应学术 |
必应学术中相似的文章 |
[王振宇]的文章 |
[张云峰]的文章 |
[杨红强]的文章 |
相关权益政策 |
暂无数据 |
收藏/分享 |
除非特别说明,本系统中所有内容都受版权保护,并保留所有权利。
修改评论